close
        昨天日劇中修二隊野豬說,「如果不改變自己,會被連根拔起,消失在這個世界。」所以我也必須認真的生活,腳踏實地的學習,認真的做好每件事,勞作時刻不忘反思,如此才能避免自己淪為工具,而遺忘身為人的自覺,一切的力量蘊藏在細微裡,只有從細節裡才能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,自己的獨特,淨會說些漂亮的大話是不行的,只會讓自己四處漂浮,失了根的靈魂,終將滅亡,我想我只不過是個自以為是又想太多的傢伙。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努力生活勤奮的生產,我卻妄想只靠本能天賦過活,未免也太小覷這個世界了。
        我想這座森林也許並不適合我生存,我應該創造一個屬於我自己的森林,最近我覺得自己快被撕裂成兩半,一部分的我相當實際,告訴自己要認真生活,另一部分的我卻又相當反對世俗加附在身上的限制,近乎憤世忌俗對看待所有的規則,心想何必遵從你們定的標準,何必依照為你們定的遊戲規則來評判自己的生命,我想即使全世界與我為敵也是無所謂的,只要我能成為我想達到的那個我,我今世的任務便達成了,於是靈魂便在兩個極端間拉扯煎熬著,或許是放開一切的時刻,去體驗傷痛,從傷痛中學習,才能走出這片迷霧。
        昨天在雜誌上看到一段話,覺得很有道理,於是到了書店找尋出路,果真是一個充滿資訊的島嶼,但真正能供給養分的有多少,就不得而知。今天這個時代,人人有自覺,人人發表高論,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,只是孤單的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遊蕩,這樣真的行的通嗎?土壤中的養分是會枯竭的,森林始終是會枯萎的,創作或許是孤單的,是沒有準則的,但還是有基礎存在,沒有依附的作品,終究會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。
        看著書店滿櫃的書,翻著翻著,不禁思索著,作者是花費多少的心力來寫這本書,只是為什吸引不了我呢?充滿資訊,卻少了點什麼,我不愛賣弄學問的書,我喜歡實際的東西,真實的感受,我喜歡發自內心的感動,是以文字總是不知轉彎,跟我的邏輯一般是直通通的一條線,我認同愛默生的說法,他說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人,所以我想唯有感動自己的作品,才能感動別人,無怪乎當有些作家寫出我們差一點就想出來的文字,在閱讀他的文字時,心中有股激動,瞬間彼此的靈魂染上同樣的顏色,這一刻我們打破時空的藩籬,共享相同的心智。
       「任何創作都不太容易傳授,創作就像在憂鬱的森林中尋找出路,最終每個出路都是不同的。問題在台灣這座森林有點畸形,充滿訊息卻缺乏養分。誰可以像王大閎那樣忍住寂寞,憂鬱地在近幾空無一人的森林中沉思冥想?這是一個失傳的價值,因為唯有如此才可能迸出文化的火花。好在今天世界是寬闊且快速流動的,每一個科系都可能隨時建構一座不同的森林,但到底怎樣才是一座有養分的森林?這是一個必須各自努力尋找的解答,帶點憂鬱。」(建築設計教育_徐明松_95/8建築師雜誌 )
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eh a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