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       一切的浪漫還待理智作基礎,才能得以實現,讓我們一啟用理智的腦袋來說浪漫的故事吧?
設計有時就像種心照不宣的學問,設計師在腦袋裡運作,如同黑箱作業一般,然而所謂的設計理論,並非僅是字面上簡單的幾行鉛字體而已,其中包含了無數經驗的累積與細膩的體會思量的智慧,或許這種理性的分析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大不敬的侮蔑,創作的隨性與浪漫不羈,藝術的的美,不應該被邏輯所玷污,那是一種近乎神聖的光芒,或許對於某些創作者來說是如此的,但是所謂的創作運作的機制,其實是長久以來累積而成的心照不宣的經驗法則,創作藝術理論上應可用理性的科學方法分析,拆解成基本元素,量化計量,有效率的再製、複製,近一步複製成功的文化經驗、美學經驗。
        倘若可以成功的預測美學模型,是否就是成功的複製了美感經驗即藝術創作,這模型具有可預測性、重複性、計量性這些特性,而現代科學的顯著特性正是上述各點,那麼是否可以得到結論,創作其實是門系統化的科學呢?當我們嘗試用理性來分析所謂的非理性創作活動,或許有人會覺得褻瀆了藝術的原創性。
        更嚴謹的說法,設計跟創作其實是不同的兩回事,設計本身受限於現實環境,而作創則可天馬行空。
以建築設計來說,設計必須針對客觀環境分析,觀察各種現象如何交互影響,克里斯托弗.亞歷山大(Christopher Alexander)在「城市不是一棵樹」中談到的半網絡式的模型,舉出各種現存環境都市計劃皆以樹枝狀的思考模式作規劃,據說人的腦袋沒辦法處理太複雜的分類與歸納模式,所以一般人都簡化為樹枝狀思考,連建築師也是以樹枝狀作為都市規劃的模型,若可以將客觀環境影響因子量化,以程式模擬思考決策機制,便可以產生各種模型,迅速的作出設計來,我想理論上與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ieh a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